一篇文章让人读罢感怀不已,一个典型再次感动亿万国人。前不久,所在单位党委专题组织学习守岛民兵王继才的先进事迹,让我朗
读通讯——《坚守 32 年,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》。读着读着,情绪几近失控,几度哽咽。
一位同志发言时说:“ 换作是我念,也会念不下去。虽不认识王继才,却一点也不陌生。”他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:父亲曾当过部队农场场长,也是一位守岛人,自己 8 岁就跟着上了岛;去年陪父亲回小岛转转,他大老远竟然认出了 30 年前负责开水闸的老职工,两位老人见面相拥而泣。大家听后陷入沉思 :这 位父亲像不像王继才? 开水闸的老职工又是不是王继才?
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感动。王继才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,没有跌宕曲折的传奇。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,守岛;一辈子只干了一件大事,为国守岛。30 多年前,当登上这座“馒头大的岛”时,他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“名人”。支撑他走过孤寂旅程的,不过是质朴的承诺和坚定的信念。
其实,很多人的身上都有一点王继才的影子。守岛坐“ 水牢”,父母难尽孝,孩子没带好…… 王继才吃的这些苦、受的这些累,很多人是不是同样吃过受过,甚至更辛酸坎坷? 不管出身如何、岗位如何、境遇如何,生活给人的并不都是晴天和笑脸。我们说不忘初心,就是要经常回到我们当初最苦最累最无助之际,静下心来去看一看、
想一想,从而不断校正人生的方向,汲取前行的力量。
其实,每个人的身边都有无数的王继才。我们被“ 感动中国人物”“ 时代楷模”感动,被受到表彰的典型感动,但有没有为身边平常的人和事浸润眼眶? 他们或许只是哪天主动多加了几小时的班;他们或许不是高风格、热心肠,只是寻常的一句关怀、关键的一句提醒、主动的一份承担。但这些普通的人和事,恰恰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温暖而又值得回味的内容,给予我们接续奋斗、甘于奉献的无穷力量。
我们致敬王继才,更致敬那些“ 像王继才同志那样长期在艰苦岗位甘于奉献的同志”。共和国的脊梁,由千千万万的普通脊背共同支撑。没有农民的“ 面朝黄土背朝天”,哪来“ 稻菽千重浪”? 没有工人的“ 每天每日工作忙”,哪来“ 世界变了样”? 没有军人的“ 替你负重前行”,哪来的“ 岁月静好”? 王继才的脊背撑起了开山岛,千千万万个王继才的脊背撑起了共和国。正如鲁迅先生所言: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……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。平凡是非凡之母,甘于平凡才能创造非凡。当年,黄旭华为
研制核潜艇,离家 30 年,归来时母亲已经 93 岁。黄旭华 30 年的隐姓埋名,与王继才 30 年的孤独坚守何其相似? 我们的事业很伟大,但多数岗位很平凡。不论是造核潜艇,还是守卫小岛,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坚守平凡,我们的社会才会少一些功利和浮躁; 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在平凡中追求非凡,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闯过复兴路上的风风雨雨。